一、 特征特性:
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。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31.4天,比对照Ⅱ优838短3.4天。株型适中,叶色浓绿,叶片挺直,熟期转色好,每亩有效穗数16.2万穗,株高120.7厘米,穗长23.9厘米,每穗总粒数172.9粒,结实率82.7%,千粒重28.0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6.8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;白叶枯病5级;褐飞虱9级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59.9%,长宽比2.9,垩白粒率31%,垩白度3.7%,胶稠度76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5.2%,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。
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。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31.4天,比对照Ⅱ优838短3.4天。株型适中,叶色浓绿,叶片挺直,熟期转色好,每亩有效穗数16.2万穗,株高120.7厘米,穗长23.9厘米,每穗总粒数172.9粒,结实率82.7%,千粒重28.0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6.8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;白叶枯病5级;褐飞虱9级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59.9%,长宽比2.9,垩白粒率31%,垩白度3.7%,胶稠度76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5.2%,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。
二、 产量表现:
2004年参加盐城市农科院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,平均亩产665.0公斤,比汕优63增产10.1%;2005年参加江苏省杂籼预试,平均亩产524.5公斤,比汕优63增产4.34%;2006年参加江苏省杂籼区试,平均亩产567.5公斤,比汕优63增产13.96%,比II优084增产6.34%,居第一位;2007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杂籼区试,平均亩产578.2公斤,比对照II优084增产8.1%,居第一位;同年参加国家杂籼区试平均亩产593.49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5.05%,达极显著水平;2008年参加国家杂籼续试平均亩产616.25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7.52%,达极显著水平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.87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.29%,增产点比例86.4%;2008年参加国家杂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.39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11.33%。
2004年参加盐城市农科院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,平均亩产665.0公斤,比汕优63增产10.1%;2005年参加江苏省杂籼预试,平均亩产524.5公斤,比汕优63增产4.34%;2006年参加江苏省杂籼区试,平均亩产567.5公斤,比汕优63增产13.96%,比II优084增产6.34%,居第一位;2007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杂籼区试,平均亩产578.2公斤,比对照II优084增产8.1%,居第一位;同年参加国家杂籼区试平均亩产593.49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5.05%,达极显著水平;2008年参加国家杂籼续试平均亩产616.25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7.52%,达极显著水平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.87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.29%,增产点比例86.4%;2008年参加国家杂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.39公斤,比II优838(CK)增产11.33%。
三、示范表现:
2012年江苏省盱眙县农技推广中心在盱眙县马坝镇万斛村实施的“盐两优888”百亩丰产片种植平均亩产780.5公斤,最高亩产达820.8公斤。
四、栽培技术要点:
1.育秧:适时播种,水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左右,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千克左右,施足基肥,早施断奶肥,追施促蘖肥、送嫁肥,注意防治稻蓟马、蚜虫,培育多蘖壮秧。2.移栽:秧龄35天左右移栽,每亩栽插1.6-1.8万穴左右,每穴栽插1-2粒谷苗,每亩基本苗7-8万苗,做到浅插、匀栽。3.肥水管理:按照“前促、中控、后补”的原则,基面肥占40%,分蘖肥占30%,穗肥占30%。水浆管理宜采取浅水栽秧、寸水活棵、薄水分蘖、深水抽穗扬花、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,要求移栽后20天左右发足等穗苗,适时排水搁田,高峰苗每亩不超过25万苗,成穗每亩16-17万穗,后期湿润养老,收割前5天断水。4.病虫防治:注意及时防治螟虫、纹枯病、稻瘟病、白叶枯病、褐飞虱等病虫害。5.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。
审定意见:
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熟期适中,产量高,米质较优。适宜在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(武陵山区除外)以及福建北部、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
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熟期适中,产量高,米质较优。适宜在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(武陵山区除外)以及福建北部、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